形态描述
标本采集地 南海(海南岛东近海)和西沙群岛。共3个标本。
形态特征 贝壳小,壳质厚,结实。螺层约8层,缝合线浅,明显。螺旋部尖塔
形,高宽度增长均匀。体螺层宽大,前部收缩。贝壳表面除壳顶部光滑外,其他各层被
有纵肋和较弱的螺肋,二者相互交叉形成壳面上珠粒状的突起。在体螺层上纵肋约8
条,螺肋亦约8条,螺旋部上螺肋3条。纵肿肋出现在贝壳左右两侧,由螺旋部直接延
续至体螺层。贝壳白色或淡褐色,被有黄褐色的壳皮和短的壳毛,在缝合线下面具有较
淡的褐色螺带(有的个体不明显,老的贝壳也不明显),此种贝壳的颜色与雕刻常有变
化,我们采到的3个标本,其中有一个为白色型(如图61b),体螺层上具纵肋,而珠
粒状突起不明显,形状与Beu(1998:36,fig.6 k)报道的相同。壳口小,长卵圆形,
周缘为紫罗兰色。外唇内缘具粒状的齿约8枚,外唇边缘具有2块褐色斑点,轴唇具有
肋状的褶褶襞。前沟短,微扭曲。厣角质。
标本测量 (mm)
壳高 21.0 15.0 13.7
壳宽 14.O 11.0 9.5
形态特征 贝壳小,壳质厚,结实。螺层约8层,缝合线浅,明显。螺旋部尖塔
形,高宽度增长均匀。体螺层宽大,前部收缩。贝壳表面除壳顶部光滑外,其他各层被
有纵肋和较弱的螺肋,二者相互交叉形成壳面上珠粒状的突起。在体螺层上纵肋约8
条,螺肋亦约8条,螺旋部上螺肋3条。纵肿肋出现在贝壳左右两侧,由螺旋部直接延
续至体螺层。贝壳白色或淡褐色,被有黄褐色的壳皮和短的壳毛,在缝合线下面具有较
淡的褐色螺带(有的个体不明显,老的贝壳也不明显),此种贝壳的颜色与雕刻常有变
化,我们采到的3个标本,其中有一个为白色型(如图61b),体螺层上具纵肋,而珠
粒状突起不明显,形状与Beu(1998:36,fig.6 k)报道的相同。壳口小,长卵圆形,
周缘为紫罗兰色。外唇内缘具粒状的齿约8枚,外唇边缘具有2块褐色斑点,轴唇具有
肋状的褶褶襞。前沟短,微扭曲。厣角质。
标本测量 (mm)
壳高 21.0 15.0 13.7
壳宽 14.O 11.0 9.5
生物学
暖海产。生活在潮间带浅海,在广东沿海水深28—42 m珊瑚礁质海
底采到2个活标本,水深28 m珊瑚礁的底质曾采到1个空壳。在中国沿海为较少见的
种类。据 Schepman(1909)曾在水深15—94 m珊瑚石、泥沙碎贝壳的海底拖网采到标
本。
底采到2个活标本,水深28 m珊瑚礁的底质曾采到1个空壳。在中国沿海为较少见的
种类。据 Schepman(1909)曾在水深15—94 m珊瑚石、泥沙碎贝壳的海底拖网采到标
本。
国外分布
也
广分布于印度一太平洋海域。如日本,菲律宾的东萨马岛(East Samar)、卡莫特斯海
(Camotes Sea)和苏禄海(Sulu Sea),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海和哈尔马赫拉岛,夏威夷群
岛,澳大利亚,坦桑尼亚的肯杜瓦(Kemdwa),南非(Port Alfred)至莫桑比克,马达
加斯加群岛和模里斯群岛等都有其分布。
广分布于印度一太平洋海域。如日本,菲律宾的东萨马岛(East Samar)、卡莫特斯海
(Camotes Sea)和苏禄海(Sulu Sea),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海和哈尔马赫拉岛,夏威夷群
岛,澳大利亚,坦桑尼亚的肯杜瓦(Kemdwa),南非(Port Alfred)至莫桑比克,马达
加斯加群岛和模里斯群岛等都有其分布。
国内分布
经济意义
分类讨论
过去不少学者一直使用 G.pusillum(Broderip)学名,但根据 Beu
(1998)报道,认为这是误用。因为两个种在外型和雕刻是有明显差异的。
(1998)报道,认为这是误用。因为两个种在外型和雕刻是有明显差异的。